小時候在看一些商戰電影時,總是十分好奇,為什麼劇中主角能料到對手下一步的動作,搶先行動並取得先機。原本單純的以為這只是邏輯思考的問題,但每次想用些邏輯的方法來預測,總覺得有些窒礙難行。直到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作『所有問題,都是一場賽局』,這時我才驚覺,使用賽局理論搭配上邏輯方法,思考問題似乎變得更順利了。
賽局理論告訴我們,要將問題先想成一個賽局,並且分析兩人以上的玩家,他會如何決策和行動?並且找出一個能讓玩家獲得雙贏的結果,這邊要注意的是,賽局理論注重「雙贏」而非「擊敗對手」。或許有人會認為,比賽不是就是要打敗對手嗎?但是俗話說:「傷敵一千,自損八百」,你贏對方的同時,自己勢必也會有某種程度上的損失,你並沒有因為贏了對手而獲得最大利益。
孫子說過:「故善用兵者,屈人之兵而非戰也,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毀人之國而非久也,必以全爭於天下,故兵不頓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」
孫大爺都這麼說了,我們還要為了贏過對手而爭得死去活來嗎?
賽局理論得定義是:「分析複數以上主體,彼此利害關係的方法」,而我們學習賽局理論,有三個目的:
1.釐清賽局(問題)的整體架構 → 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
2.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 → 提升預測能力
3.選擇最合適的結果 → 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
瞭解賽局理論定義和目的後,以這些為基礎,開始討論使用賽局理論的步驟,後面再舉幾個有名的例子來向各位說明:
1.首先要先瞭解賽局(問題)的架構和規則
書中作者提到,瞭解架構是賽局理論最重要的部分。大部分的人遇到問題,都像是進入一個迷宮,不知道如何走出去,那是因為你身在迷宮中,你只看得到眼前的路和牆,不知道整個迷宮長什麼樣子。如果你能將思維從個人身上跳脫出來,到迷宮的上方俯瞰全局,便可以得知該走哪一條路到達迷宮出口。
2.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
身在賽局中的玩家是不會想要輸的,所以我們除了用我們的立場思考利弊之外,也要從其他玩家的角度去思考,理解雙方的立場之後,將利弊得失數字化,畫在表格中比較,我們就可以去推論他們為了得到利益,會做哪些的選擇。
*書中作者說數字化這個部分是必要的,不知道正確的數字也沒有關係,只要能清楚分別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優劣即可。
3.選擇最合適的結果
預測出其他玩家會做的選擇後,我們要配合對方的選擇,做出最好的行動。
接著我們要來討論賽局理論最經典的例子,囚犯困境(引用書中例子)。
1.賽局架構與規則:
現在有兩名共同作案的囚犯(A和B),分別被關入不同的房間進行審問,在確認犯罪的證據不足的情況下,警方所提出的條件如下:
(1)雙方都認罪 → 兩人都判刑兩年(互相出賣對方)
(2)雙方都保持緘默 →兩人都判刑一年(互相合作)
(3)一方認罪一方不認罪 → 認罪的判無罪,保持緘默的判刑三年(一人被對方出賣)
故會有以下四種情況
(1)A和B都認罪 → 兩人都判刑兩年(互相出賣對方)
(2)A和B都保持緘默 →兩人都判刑一年(互相合作)
(3)A認罪B不認罪 → A判無罪,B判刑三年(A出賣B)
(4)B認罪A不認罪 → B判無罪,A判刑三年(B出賣A)
2.預測未來會發生的狀況
先前我們有提過思考雙方的立場時,數字化是非常重要的,我們將其判刑年數數字化後畫成表格,如圖:
我們以A的角度,用賽局理論來思考,在不知道B到底選擇什麼的情況下,以不迷惘的心態配合對方,做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。
(1)假設B選擇沉默的話,那A肯定要選認罪的,關兩年總比關三年好。
(2)假設B選擇認罪的話,那A還是選擇認罪的,因為被判無罪總比關一年好。
3.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
因此A獲得一個結論,不論B的選擇為何,A選擇認罪對自己最有利。而B經過相同的思考路程後,也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認罪,因此最後的情況是雙方都認罪的機率最大(如下圖紅框),此時的雙方達到奈許(Nash)均衡。
而從我們這個角度俯瞰,可看出對AB兩人最有利的其實是雙方都保持沉默(如上圖綠框),我們會覺得AB兩個人都好笨,都保持沉默就好了呀!這就是為什麼這個理論稱為囚犯「困境」,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會不會背叛自己,他們只能以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,在這個「困境」中,他們是不得不認罪的,因此最後獲得一個不是最好的選擇,獲得一個壞的奈許平衡。
所以在這個囚犯困境中,要是我們沒有跳脫出來俯瞰大局,我們就會像這兩個囚犯一樣,將就在不是最佳的結果當中。而當我們像這兩個囚犯,陷入無法突破的困境當中時,改變賽局規則,就會是困境的突破點(例如說向警察談判改變刑期之類的?)。
接著書中還有介紹另一個有名的智豬賽局
1.賽局的架構及規則
有一個豬圈裡,有一隻大豬和一隻小豬,大豬食量非常大,小豬雖吃得少,可是跑的比較快。兩隻豬都知道,豬圈的一端有豬食槽,另一端有一個按鈕,按下去豬食槽才會有食物掉出來,這時會出現以下四種狀況:
(1)小豬去按按鈕,大豬在豬食槽等待 → 小豬要跑一段時間才會回到豬食槽,但大豬的食量太大了,所以小豬回來時已經沒有東西吃了,還消耗了體力,這時小豬的飽足感為-1,大豬的飽足感為5
(2)大豬去按按鈕,小豬在豬食槽等待 → 小豬吃比較慢,大豬回來時還有東西吃,這時小豬的飽足感為2,大豬的飽足感為3
(3)大豬和小豬一起去按按鈕 → 小豬的飽足感為1,大豬的飽足感為4
(4)大豬和小豬都在豬食槽等待 → 小豬的飽足感為0,大豬的飽足感為0
2.預測未來會分析的狀況
將上述飽足感數字化後,會得到下圖:
(1)以小豬的角度去思考,如果大豬在等待,小豬去按按鈕的畫,不僅消耗體力,回來還沒東西吃。如果小豬跟大豬一起等待的話,至少還不會那麼累,因此小豬會做出等待的選擇。
(2)以大豬的角度去思考,如果小豬去按按鈕的話,大豬不走過去還會有東西吃,因此大豬會選擇等待。可是如果小豬在等待的話,大豬去按按鈕至少還不會落到沒東西吃的下場,因此會選擇去按按鈕。
所以我們得到結論,小豬會等待,大豬會去按按鈕,由此得到雙贏的奈許均衡(如上圖紅框)。
以上就是我讀『所有問題,都是一場賽局』這本書所獲得的知識,將概要整理出來分享給各位,裡面有更多精彩的內容,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這本書,學會之後將賽局理論應用在生活的各種大小問題上,想必都能迎刃而解。
留言列表